top of page

台灣無人機產業「去紅化」比例需重新審視 高成本與快速迭代成挑戰






行政院將嘉義縣規劃為無人機研發製造中心,打造成為無人機重鎮,經濟部長郭智輝於11日,在嘉義縣亞洲無人機AI創新研發中心(亞創中心)「2024無人機日-亞洲無人機AI創新應用博覽會」開幕儀式上,透露國發會將挹注國發基金,支持無人機產業,希望2028年提早達成總統賴清德的國家政策目標 - 無人機產業創300億元產值。此外,美國無人機業者也將於9月訪台尋求合作,經濟部將積極媒合台美雙方,擴大無人機產業規模。


嘉義縣長翁章梁表示,國家全力推動無人機產業,嘉義縣承擔部分責任,中央主導,地方協助,要讓台灣成為無人機民主供應鏈的亞洲中心。嘉義縣經濟發展處也指出,縣府積極擴大無人機產業規模,推出「壯台灣Drone Taiwan」品牌,吸引更多上下游業者加入,現已集結30多家業者,以合作方式整合資源,解決共通性問題,為全球去紅色供應鏈浪潮,增添助力。

 

事實上,無人機已成為國際攻防的要角。以烏俄戰爭為例,烏克蘭每月得消耗一萬架小型平價無人機;中國無人機龍頭「大疆創新」(DJI)的全球市占率突破七成、客戶遍佈100國,儘管有資安風險,各國仍難以馬上棄用。數據指出,2023年全球消費性及商用無人機市場規模已達新台幣1.09兆元,2030年將來到1.77兆元,複合成長率7.1%。

 

在「無人機領域商業智能研究平台」(DII),台灣的無人機就緒指數(DRI)為全球第三,只輸給英國與澳洲;台灣也具備資通訊產業實力,無人機電池、晶片、WiFi天線等零件成本都有競爭力;加上國際正在抗拒紅色供應鏈,未來更多國家會避免使用中國無人機。

翁章梁指出,這是台灣供應鏈的好時機,但該如何勝出?


「一台中國無人機引擎一萬多元,台灣一台就要六萬多元,」他自問,在沒有產業鏈的台灣,應先落實法規政策面、經濟面和產業量能三大面向,才能讓無人機飛向世界。


在法規政策面,國內政府仍在觀望,且採購需求保守、企業必須遵守各項規範及高額檢測費用;從經濟面來看,中國的大疆創新可量產平價無人機和零件,但台灣若想自行研發、靠其他管道取得資源,成本會攀升數倍;在產業量能方面,台灣業者資金人力不足,較難獨立研發、大量生產。產業鏈「非紅」要到什麼程度?據了解,國防部新成立DIU(先進國防科技小組)的一大功能,就是設法將國內產業鏈打入美國的軍火供應鏈,替台灣廠商與國際大廠媒合,成為代工業者。我方評估自認最有可行性的項目,就是火藥、炸藥之類軍用化學產品,以及無人機。

虎尾科大飛機工程系副教授林中彥指出,以我國產業界能力而言,製造無人機不是問題,真正的技術挑戰在航電系統與軟體調校。若是無關發射資訊的機械零組件也堅持「去紅化」,反而會傷害國內無人機產業。台灣的市場與產業規模不大,不可能樣樣都自己做,例如馬達不能是大陸製,那麼裡面的線圈可不可以?是否所有零件都須自產?甚至進一步,使用的金屬原料,是否也不能來自對岸?而科研計畫預算有限,如果嚴格限定不能使用大陸製品,可能導致成本提升,擠壓真正用於開發新技術的資源。至於日前華爾街日報報導提及雲台(攝影機的穩定系統),林中彥認為並非絕對必要,例如俄國在俄烏戰爭中使用的固定翼無人機,就沒有配備雲台,也建立不少功勞。

業界人士表示,國內在部分硬體零件的實力不錯,但在導控軟體方面仍然落後,需要依賴外部技術。此外,台灣無人機產業的競爭對手不僅來自中國大陸,還包括許多國際知名大廠。因此,值得思考的是,政府的無人機政策是否將重點放在國防相關任務上?如果是這樣,競逐國際商用市場顯然就不是無人機國家隊的主要目標。



資料來源:



8 次查看0 則留言

コメント


bottom of page